二、線上帶領

1、應如何設計線上討論才能有效引起學習者參與意願呢?

    MOOCs課程進行中,師生互動及同儕互動是教學成敗的要素,透過網路的線上學習,學員須有強大的學習動機與自主性,才不至於因惰性與其他外在因素而影響學習。

    在「教學面」須以學習者為中心設計教學活動,每一個學習概念應設計形成性評量,如:測驗、作業、議題討論等,幫助學習者瞭解自我學習狀況。以、透過各種作業題讓學習者完成學科內容。

    議題討論可以盡量朝活潑、創意、彈性、案例研究、綜合應用的方式設計,以刺激討論風氣。避免要學習者回答教材中的標準答案。

    另外,線上帶領也能促進學員互動,教師與助教每日最少須瀏覽討論區一次並回覆問題、鼓勵並引導學員回覆同儕問題,並且適度總結各段落討論結果、亦可提供延伸學習資料。

    進一步的設計則與平台功能相關,學習者除了可回答教師所指定之議題,亦可於部分討論區自行發起議題或進行提問,相關權限由教師在開設討論板時設定。利用此功能,學習者可隨時與教師同儕進行交流互動。若平台提供討論區訂閱機制,則能讓學生掌握關心議題的最新訊息。更有平台提供匿名發文的功能,讓學習者可以討論較敏感的議題。

2、如何提高學生教材影片點閱學習率?

    影片設計、作業設計、測驗設計、討論區設計、同儕互評、回饋互動、學習進度提醒、結業標準設定都可提高學生教材影片點閱學習率。

(1)影片設計:可以由生活中的例子、小故事、時事、案例進入教材,讓學習者容易理解較艱深的教材內容,並適時提出各種疑問,以便引發學習動機,盡量避免平舖直述、只講教條理論。

(2)作業、測驗、討論區設計:應盡量以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等認知層級為主,減少單純知識、理解層級的內容,讓學生必須先觀看課程後才能進行作業、測驗與討論互動。

(3)同儕互評:是磨課師學習的重要手法,因評分者需要觀摩其他同儕的評量與作業,也會收到回饋,基於同儕競爭的心態,會刺激學習者更加用心觀看課程並完成作業。

(4)回饋互動:回饋時可多引導學生回到教材影片中尋找答案或再度學習。

(5)學習進度提醒:透過公告區或者定期發信通知學習進度與重點,可提醒學生觀看教材影片。

(6)結業標準設定:可將影片觀看進度定為結業標準。

3、線上課程的學員較難控管,可以提供如何提高學員自發的學習方式嗎?

    一門線上課程的經營,雖然主客體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教育理論的強化,教師角色已由主體轉變為客體,學習者已由客體的觀(聽)眾轉變為主體身份的教學者,但在實務教學上,仍需由教師發起並擔任帶領學習者從事學習的角色。

     從研究中發現,線上學習者在線上課程裡的注意力,大部分是在開始上課後的二十分鐘內,以及課程結束前二十分鐘內,這是學者習在整個課程裡黃金學習時間,教學者必須掌握此二階段的時間;然而,部分線上課程教學者的教學曲線剛好跟學習者的學習曲線呈現背道而馳的現象,致使教師想出再多誘因來提振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能夠發揮的效益很有限。因此,教材內容的設計、學習活動的安排、教學者的帶領、班級課程的經營等四項,著實地影響學員自主性學習。

    因此,要提高學員自發的學習方式,必先了解學員選修本課程的目的,可透過第一次上課時的自我簡介開始,並以議題討論方式請學員發表選修本課程的期望,再由非同步的課程討論或同步的即時討論區裡的發言與回應內容,發掘具有喜歡幫助別人、關懷別人、分享心得的學習者,運用其特質於班級經營中,必能營造出快樂學習的氣氛,無形中激發學生自動自發、自主學習的動機與動力。

4、課程討論區需要分類嗎?如何分類才能對學習者有幫助?

    課程討論區主題分類越清楚,越能幫助學習者檢閱資訊,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課程規定討論:學習者回答課程規定之討論議題。

(2)每週講述內容討論:討論跟各週課程講述內容有關的問題。

(3)一般內容討論:發表任何想跟大家分享的想法。

(4)系統錯誤回報:反應系統操作功能、學習紀錄的問題。

(5)教材疑義討論:投影片及影片的問題討論。

(6)作業問題討論:發問跟各週作業有關的問題。

(7)結業資格與證書討論:任何有關結業資格與證書的問題。

(8)常見問題整理:張貼各討論區或MOOCs課程進行中的常見問題回覆。

5、課程上線後,有哪些需要處理或注意的?

    需先規劃線上經營的議題讓學生回答,發表議題或回答的納入評分;請助教協助經營與回答問題,並建立問題回覆的機制;對於平台操作或課程的一般性問題,可以建立FAQ。FB磨課師線上社群已具開課經驗的老師與課程團隊加入,子計畫也持續辦理工作坊,可加入社群及參與工作坊,與其他學校團隊交流。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